


日前,经中关村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批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成果——《物联感知数据与空间模型智能匹配要求》团体标准(T/ZGCSC 005—2023)正式对外发布实施。本标准由皇家royal1688唯一官网牵头,联合软通动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联达、太极股份、北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近20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编制。
01 标准主要内容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海量智能感知数据实时接入及与空间模型智能匹配的方法与机制研究》,结合CIM融合应用项目实践及匹配应用系统,立足海量物联感知数据与空间模型对象智能匹配服务,规定了物联感知数据与空间模型智能匹配要求和匹配实现,适用于传感器件采集的物联感知数据与空间模型的智能匹配操作。
02 智能匹配方法
a.采用设备基础信息的匹配方法
采用设备基础信息的匹配操作
该方法包括匹配数据输入、匹配规则建立、匹配关系确定、匹配结果输出,采用设备基础信息分别确定设备与空间模型、设备与物联感知数据的关联关系,实现物联感知数据与空间模型的间接匹配,构建匹配关系。
b.采用空间位置信息的匹配方法
采用空间位置信息的匹配操作
该方法包括匹配数据输入、匹配规则建立、匹配关系确定、匹配结果输出,采用空间位置信息直接实现物联感知数据与空间模型的匹配,构建匹配关系。
c.匹配方法及匹配策略选择参考
匹配方法及匹配策略选择参考
匹配过程开始时,需要分析待匹配的物联感知数据/设备、空间模型的相对位置关系条件和数据条件,选择适宜的匹配方法和匹配策略。
03 标准核心亮点
a.基于坐标信息的匹配规则
一是以物联感知数据或设备点位坐标为球心,一定长度为半径构建球体,计算球体与空间模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空间拓扑关系和空间距离关系;
二是空间关系获取:采用计算几何算法,计算球体与空间模型的空间拓扑关系,当空间拓扑关系为不相离时,确定球体与空间模型为空间不相离;当空间拓扑关系为相离时,计算球心与空间模型的最小欧氏距离,作为空间距离值。
b.基于描述信息的匹配规则
一是以物联感知数据或设备、空间模型的描述信息为依据,计算相同层级的位置描述元素相似度,建立描述信息一致性关系;
二是宜采用基于地理大数据训练的地址要素解析模型,将描述信息解析为独立语义的地理要素,并将地理要素分别归属为6个层级的位置描述元素;
三是宜采用基于地理要素对齐数据训练的相似度模型,以地理要素作为相似性判断单元,计算相同层级的位置描述元素相似度。
c.明确匹配度计算方法
匹配度计算方法
依据匹配规则,计算物联感知数据或设备与空间模型的匹配度,匹配度计算方法如上图。
04 标准实施意义
本标准是数字孪生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感知数据与空间模型智能匹配要求》的发布与实施,将有助于推动空间数据融合应用,提高服务成效,对智能匹配SDK和服务的标准化研发、方法体系构建具有指导意义。